自2019年以来,协会连续6年组织开展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并发布相应报告。旨在发现当前产业亮点,发展企业核心能力,发掘未来创新引擎。2024年,参与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数量已突破1000家。
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北京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优秀成果,协会特设“北京企业核心竞争力成果巡展”专栏,充分展示企业的核心能力,推动新时代软件企业高质量发展。
成果类型:市场一应用型——以市场驱动为特征,它们在市场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和销售网络建设方面具有核心优势。
成果背景: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前行的核心动力。我国积极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资源等重要职责。然而,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方式弊端丛生。繁琐的流程使得业务处理效率低下,大量的人工操作易引发数据错误,且信息在各部门之间流通不畅,形成严重的信息孤岛,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保障。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与管理效能,难以契合数字经济时代对高效、精准、协同管理的严苛要求。
因此,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不仅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能力的必要举措,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北京浩鸿达科技发展股份公司自主研发的兴内控管理系统顺势而生,旨在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堵点,达成内部控制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与一体化。
(一)内控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浩鸿达一直致力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工作的研究与实施。为全国20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解决方案,积累了丰富的内控领域工作经验,能够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需求进行分析汇总,配合研发人员完成产品的功能设计,形成以“咨询+产品化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为用户提供服务,助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建设和落地。
兴内控管理系统将内控制度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创新性构建“1+4+8”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具体来说:
1.一个体系
围绕全面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单位内部业务实际情况,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作为信息系统设计的依据。
2.四个基础
构建四大控制中心,即风险控制中心、标准控制中心、单据控制中心与流程控制中心,以风险防控为目的,将内部管理的目标、风险与控制手段贯穿其中,为灵活多样的业务单元奠定了基础。
3.八大管理
控制对象覆盖全部单位全部经济业务活动与内部权力运行,包括单位层面、议事决策、项目管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与资产管理,并将对应关键管控点嵌入系统中,帮助内控制度有效落地,实现单位内控管理的系统化与常态化。
图1-系统架构图
(二)技术创新引领
1.智能化流程再造
系统运用先进的工作流引擎技术,将预算编制、合同审批、费用报销等核心业务流程全面线上化。以费用报销流程为例,各部门可在系统中填写报销申请单,系统依据预设规则自动进行初步审核,并智能推送至相关审批节点。审批人员能在线查看详细信息并作出批复,流程流转全程留痕,极大提升了流程运转效率。
2.动态风险预警
系统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实现风险防控预警的智能化。通过对海量历史财务数据、业务操作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和管理漏洞。例如,在合同履行方面,系统持续监测合同执行进度、合同付款进度等,一旦指标偏离正常预期,立即触发预警机制。
3.票据识别查验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发票管理难题,系统引入先进的OCR技术与发票查验平台对接,实现发票的自动识别与查验。工作人员只需将发票扫描或拍照上传至系统,OCR技术便能快速准确识别发票中的关键信息,如发票代码、号码、金额、开票日期等,并自动与税务机关的发票查验系统进行比对,验证发票真伪。这一功能不仅极大减少了人工录入发票信息的工作量,降低了人为错误,而且查验效率大幅提升。
(三)行业定制化方案
浩鸿达深入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内控需求,打造的兴内控管理系统能够高度匹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诉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支持高度“可扩展、可定制”,针对不同单位的规模、职能和管理模式,能够进行个性化配置。这种标准+定制的双重服务模式,能够确保产品贴合用户实际,为同类机构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四)入驻“京办”应用市场
京办,即北京市全市综合办公平台,面向市、区、街、居四级的协同办公平台,是政务办公的统一入口,为全市各级政务工作人员提供协同办公服务。兴内控管理系统在京办“应用市场”的上架。兴内控管理系统先后通过了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产品方案评审、技术与安全方案评审、产品测试评审,完成云部署,数据安全、软件安全等有了强力保障。
(一)技术效益
系统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流程的全面数字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数据准确性提升至99%以上,以往人工处理数据时常见的错误大幅减少。信息传递时间从原来的平均3-5天缩短至实时传递,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风险预警的及时性提高了80%,能够提前发现并防范潜在风险,保障单位资产安全。
(二)经济效益
1.有效降低单位成本
以某中型行政事业单位为例,在使用该系统之前,财务核算、流程审批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每个月的财务数据统计工作都需要花费数天时间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核算,人工成本较高。使用该系统后,人力成本降低了约30%。原本需要人工进行的繁琐的数据录入、计算、核对等工作,现在都由系统自动完成,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同时,系统还实现了流程审批的自动化,减少了人工传递文件、跟踪审批进度等工作,进一步降低了人力成本。
2.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与效果
在预算执行方面,该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预算偏差,导致资金浪费和闲置。例如,某些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对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实时监控,超预算支出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现在,系统能够实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预算偏差并进行调整。当某个项目的预算支出接近或超出预算额度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提醒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单位的资金使用符合预算计划,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据统计,使用该系统后,该中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浪费率降低了20%,资金闲置率降低了15%。
(三)社会效益
兴内控管理系统落地上线后,内部控制执行效果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单位的各项工作流程更加规范、透明,减少了人为干预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这不仅提高了单位的管理水平,也增强了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信任。同时,由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社会公共服务履职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强力保障。例如,在民生保障项目的资金发放和使用过程中,系统能够确保资金准确、及时地发放到受益人群手中,避免了资金挪用、截留等问题,使社会公共服务真正惠及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