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以来,协会连续6年组织开展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并发布相应报告。旨在发现当前产业亮点,发展企业核心能力,发掘未来创新引擎。2024年,参与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数量已突破1000家。
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北京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优秀成果,协会特设“北京企业核心竞争力成果巡展”专栏,充分展示企业的核心能力,推动新时代软件企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六合智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六合智信)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国家高新企业。公司创立之初汇集了一批中国科学院富有科研激情、拥有科研专业知识、不断追求卓越的高级年轻人才,我们团队坚定不移地立足科技创新、专业服务,专注为客户提供城市治理、政务服务、云计算产业建设发展的安全可靠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应用产品。
六合智信围绕客户需求以“技术创新”为使命,融合信息化咨询规划、软件系统研发、IT 建设运维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专业技术服务企业。我们在智慧城市信息化咨询规划、设计研发中拥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可信赖的产品服务,并积累大量的政府、企业、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案例。
成果类型:技术研发型——以研发驱动为特征,在平台建设和生态合作的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成果背景:
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不是一个单纯技术、工程的概念,而是一个集技术、管理、人文经济一体的范畴,生态环境大数据是一项系统工程、惠民工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政府运作效率,有效降低政府的整体管理成本,可以加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各权力机构业务运作的监管,为地区环境监管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是面向城市治理现代化需求,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国产大模型、量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和运行态势全域感知,驱动业务流程优化、重塑和再造,实现城市治理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和管理模式创新的新一代的数字基础设施、现代化治理的智能中枢。
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本质是以技术创新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一个持续发展进程。通过对城市运行数据的实时归集、监测和分析,倒逼政府流程再造和管理模式创新,实现城市运行全域智能化感知、城市模拟演化仿真一屏全览、领导决策科学高效和应急管理协同指挥。目前,全国已有数百个城市提出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需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在应对城市突发应急、城市交通管理、社会治理、治安防控、生态环境保护、政务便民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各地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标配”。
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由临时突击型向长效管理型转变,由“小管”到“大管”转变,将区域环境管理工程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示范工程。
本数字信息化建设目标打造“五合一”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包括:
·服务型
为管委会、民众、行业主管部门提供长效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技术支撑服务和区域应急保障服务,提高管理的服务能力;
·开放型
实现跨系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搭建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由环境中心重点监测点逐步向城镇中心发展;
·效能型
建立多元化发现机制,提高环境应急综合协调能力,优化绩效评价机制,稳步推进市场化;
·和谐型
规范化环境监测能力,通过移动客户端多种应用提供多渠道管理宣传口径,通过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百姓提供更多服务内容,提升并改善政府服务职能;
·智能型
强化人工智能AI为政府提供辅助决策依据,逐步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全面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职能部门管理、决策和应急处理等能力,为环保行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探索和积累经验。
·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保障长期产生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关系到全人类子孙后代可持续繁衍的福祉。其投资的间接经济效益较为突出,主要是通过可持续对区域环境中水、气、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监测,以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环境监控信息系统及应急预案建设等三大方面内容,全面采用AI大模型分析研判,提前预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区域产业的发展,打造以省、市、县多级环境数字产业科研、技术应用高地。
·社会效益
(1)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增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动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公用事业工程,其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本工程实施后,可有效地解决区域污染监测问题,为区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监测数据;改善区域形象,提高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管理水平,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美丽的自然风景。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的建设有效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社会效益是显著的。
(2)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建设大数据执法监管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通过具体的工程实施,使环境执法能够深入到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效益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关系,进而激发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环境执法中有法可依,执法有据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