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 日,2025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期间,“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以下简称“典型案例”)在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发布。典型案例聚焦工业智能、政务管理、金融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应用场景,展现了北京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现状,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提供参考和实践路径。
基于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2024年所发布的《北京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图谱》,为充分发挥图谱的行业指导作用,全面呈现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与实践,协会开展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并从创新性、成效性等维度,专家委员会遴选推介12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本次入选的“红顺接诉即办数智一体化平台”,在政务服务场景,AI驱动接诉即办数智化转型,赋能一线促进基层减负,深挖数据富矿助力科学决策,实现治理成效大幅提升。
政策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北京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 “七有” 要求和 “五性” 需求,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从早期的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到 “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再到如今的 “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持续推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变革,为接诉即办数智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法规驱动:为确保接诉即办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北京出台了《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对案件处置流程、监督评价、考核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了平台建设以满足日益规范的管理需要。
业务需求:在传统的接诉即办工作模式下,存在着诸多痛点,如:流程覆盖不全,无法实现省、市、区(县)、街乡镇多级协同应用和全流程办理处置;响应不及时,难以满足考评办法中对不稳定诉求1小时签收回复、普通诉求24小时签收的工作要求;办理效率低下,如重复来电难识别、反复退单办理慢、群体性诉求难判别;考核监督困难,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手段,难以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复盘分析不全面,人工难以完成多数据联动分析,工作量巨大等,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一体化平台来解决各类业务工作难题,从而提升服务效能。
首信公司从2003年起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便民电话中心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多年来作为北京12345热线的信息化支撑单位,全程参与了接诉即办工作的深化改革,致力于打破处理流程复杂、部门协同难、基层工作量大等传统模式弊端,实现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上下贯通,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公司自主研发的接诉即办数智化一体化平台,紧密贴合北京市接诉即办业务革新需求,在实践中持续优化迭代,有效避免因技术滞后导致的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以更智能、更高效的服务,保障基层百姓诉求得到快速响应与妥善解决,成为推动接诉即办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技术后盾。
大模型技术:基于首信红砥大模型,通过对大量政务数据的学习,生成12345接诉即办垂类大模型,能够精准理解各类诉求文本含义,为接、派、办、评、报各环节智能赋能,提供智能分类、办件辅助等智能应用。
智能分析技术:对工单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诉求本质;结合知识图谱关联技术,构建起工单、人物、事件、地点等多维度的知识网络,实现群诉识别、点位标准化等功能,大幅提升诉求处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数字化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工单数据进行挖掘,实时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实现多维度分类预警,如未及时签收、回复的工单预警,以及高频问题、集中诉求等风险监测等。
移动化技术:采用先进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打造功能完善的掌上服务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和交互,支持移动端随时随地处理工单任务,满足基层处置和领导办件需求,实现7大环节闭环管理和6类排名实时查询。
多模态支持:整合文本、语音、图片等多种数据形式,提升用户交互体验。
诉求处置效率显著提高:通过全流程业务闭环系统和协同处置功能,平台实现了一单到底、全程管控,大大缩短了诉求处理周期,响应率和解决率得到大幅提高。
服务质量全面优化:应用智能服务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工作人员提升了工单办理回复质量;通过对办理结果的严格审核和复盘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有效提升了市民满意度。
未诉先办水平大幅提升:利用大模型综合分析历史工单数据、舆情信息、政策变化等多源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和趋势,深入地感知民情态势,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更精准的识别和预测,发现潜在风险隐患,及时发出预警,为相关部门提前介入、采取措施提供支持。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依据。
基层工作减负增效明显:掌上服务系统和协同治理功能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沟通成本,规避各单位推诿、扯皮等现象,工作效率大幅提升。通过智能辅助工具,为派单、办单、审核等各环节赋能,实现了基层工作减负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