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数字赋能·第795期】AI穿透式监管助力法治央企建设
最新动态
【数字赋能·第795期】AI穿透式监管助力法治央企建设
2025-11-203
图片
在改革深化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穿透式监管正从监管热词,转变为央企提升治理效能的硬需求。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发文明确,要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对国资运营的“全级次、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穿透监管,从根本上解决“看不见、管不全、追责难、控不住”的管理痛点。
作为深耕企业法律科技与合规智能化的实践者,我们深刻认识到:AI赋能的穿透式监管,绝非简单技术嫁接,而是一场以数据为引擎、以业务为锚点的深层治理革命。其核心要义在于将监管理念、制度规则与技术工具深度融合,构建 “制度+数据+场景” 三位一体的穿透能力体系,为央企治理现代化注入核心动力。

01

穿透式监管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定位

图片

穿透式监管的核心内涵在于推动监管逻辑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从“表层合规”向“实质风控”的体系性转变。它强调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设计的双轮驱动,打破信息壁垒、压实责任链条、前移风控关口,实现对企业运营真实状态的动态感知与精准调控。其价值定位在于构建“放得活”与“管得住”并重的治理新范式:既要筑牢国有资产安全防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也要激发基层企业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实现管控力度与发展自由度的动态平衡。
监管逻辑转型:从事后问责转向实时防控,从形式合规升级为实质管控
传统监管模式多依赖“事后审计、问题追责”的被动逻辑,如同亡羊补牢。而穿透式监管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监管关口前移,实现从“救火式”管理向“预防式”治理的转变。幂律智能在实践中发现,企业需要的不仅是表面的合规检查,更重要的是对业务实质风险的精准把控。能够实时监控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风险发生前及时预警,真正实现从事后问责到事中干预、事前预防的跨越。
"四全"穿透:破解"看不见、管不全、追责难、控不住"的核心特征
图片
价值目标:守住国资安全底线、释放基层经营活力,实现“放得活、管得住”
穿透式监管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放得活、管得住”的治理新范式:一方面通过刚性规则筑牢国有资产安全防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另一方面通过明确权责边界、设定风险容忍度、建立容错机制,赋予基层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既避免“一放就乱”的失控风险,也杜绝“一管就死”的活力压抑,实现国资安全与企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02

AI+穿透式监管的关键技术路径

图片
紧扣穿透式监管“精准化、实时化、全流程化”的核心技术需求,深度融合法律专业逻辑与AI技术,将监管规则转化为可落地、可量化、可迭代的技术方案,系统性支撑穿透式监管落地见效:
(一)合规风控引擎:风险探针的AI化实践
以“规则数字化、探针配置化”为核心,将监管规则(涵盖重大违规、潜在风险)转化为智能算法探针,叠加法律知识图谱与私有化大模型适配,实现按风险等级的分层管控;
  • 强控探针:针对虚假贸易合同、违规拆分合同等重大违规场景,构建“规则硬拦截 + 人工复核”双重机制,实现风险事前阻断。例如某央企应用后,重大违规工单发生率下降超90%,虚假贸易、利益输送等隐性风险被精准识别,从源头守住国资安全底线;
  • 弱控探针:聚焦超时未处理、合同履约逾期、审批流程卡顿等潜在风险,系统自动触发分级预警,并通过平台推送至责任岗位、分管领导,并同步生成应对建议。实践数据显示,该模式下使用人风险处置及时率提升60%,风险闭环率稳定在94%,有效避免小风险演变为大问题。
(二)企业资信风险评估模块:大数据画像的立体化
整合市场监管、司法判决等外部信息,结合法律案例与合规风险标签库,构建合同相对方360°全景风险画像,具体包括:
  • 高风险主体自动识别:实时抓取关联关系嵌套、历史涉诉记录、行政处罚频次等关键信息。例如,某央企借助该模块识别出数十家存在“股权代持”风险的合作方,有效规避潜在损失;
  • 资信评级动态更新:结合第三方资信评估报告,担保情况、资产评估情况以及交易主体历史交易情况动态调整评级,为重大投资与合同签订提供决策支持。
(三)大模型赋能合规全流程
基于大模型技术,赋能合规管理多类场景,推动效率与精准度双提升:
  • 制度智能问答:构建结构化知识库,支持基层员工秒级获取精准解答;
  • 合同智能审查:融合数千条审查规则,覆盖贸易、供应链、EPC等高频场景,自动识别合同风险,以及权利义务失衡条款,审查效率提升90%。某央企年审核合同数百万份,依托该功能实现合同评审的线上化,使得评审经验能够留痕追溯的同时,还构建了企业自身合同风险的知识经验库。
  • 风险聚类分析:对监管/风控发现的问题进行智能归类,挖掘共性风险,为规则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某央企应用后,同类问题重复发生率下降35%。
(四)从静态存档到动态感知的体系升级
传统合同管理多为静态、事后归档模式,合同签署后以扫描件形式存档,仅在纠纷或查询时被动调阅,其价值限于回溯与举证。我们通过AI技术,将合同从文本资产转化为可与业务系统实时联动、动态感知并支持模拟预测的“合同数字孪生体”,实现与业务系统实时联动、动态感知。
  • 实时状态感知:将合同关键条款(如交付节点、付款条件、违约责任)转化为可监控的履约节点,与ERP、供应链、财务系统打通,实现执行过程动态可视;
  • 风险动态监测:基于历史数据与履约行为,识别潜在违约、账期偏离、进行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并给出应对策略;
  • 闭环优化反馈:通过合同履约阶段的风险发生情况,反哺合同模板与评审规则,形成“执行—分析—优化”的管理闭环,持续提升合同质量与业务合规水平。
系统可以在高频场景中构建“合同—业务—风险”一体化看板,实现从合同协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到合同终结的全周期穿透式监管。某央企落地该体系后,合同异常响应时效提升70%,标准合同范本迭代效率提高逾50%,真正实现合同从档案库向价值中枢的转型。

03

制度与流程再造

让AI穿透“长牙带电”  

图片
技术若脱离制度支撑,终将沦为“无牙老虎”。幂律智能在推动AI落地的同时,深度融合企业制度与流程再造,把监管要求嵌入合同起草、审核、履行、归档、复盘的全流程,确保AI监管体系既“看得见” 风险,更“管得住”偏差,真正实现“制度长牙、技术带电”。
图片
权责穿透
围绕合同管理“谁发起、谁审核、谁决策、谁负责”的核心问题,制定“清单之外无权力”的合同全流程权责事项清单,将业务类别、承办部门、行权依据、审批层级、责任岗位等关键要素,固化到合同系统,并与协同办公(OA)系统深度联动:
  • 权责自动匹配:根据合同类型(如采购合同、基建合同)、金额规模自动推送对应权责,例如1000万元以上的采购合同,自动触发“业务部门发起→法务部门合规审核→分管领导决策审批”的权责链路,避免“越权审批”“权责悬空”;
  • 操作全程留痕:记录合同从起草到归档的每一步操作轨迹,包括修改痕迹、审核意见、审批节点,形成可追溯的数字化权责档案,解决“事后追责无依据”的问题;
  • 考核自动关联:将权责履行情况(如审核及时性、审批合规性)量化为考核指标,实现“权责履行与考核直接挂钩”。
合规穿透
将“合规有效性评价”贯穿合同全生命周期,打破传统“一次性评价”的局限,实现“动态监测、实时纠偏”:
  • 评审阶段合规前置:系统自动匹配合同对应的法律法规(如《民法典》)及企业内部合规要求,对评审阶段的非标准条款、违规表述实时预警,例如采购合同中若出现“排除相对方主要义务”的条款,系统会进行提示并提供修改建议;
  • 履行阶段合规监控:打通合同系统与ERP、财务、供应链等业务系统数据,AI自动抓取履约关键节点(如付款进度、交付时间、质量验收),对比合同约定识别履约偏差,例如供应商未按约定时间交货,系统自动触发“履约违规预警”,推送至业务部门及法务部门;
  • 总部在线穿透评价:总部可随机抽查各级单位的合同合规情况,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如虚假贸易合同、未批先签),一对一发送合同合规风险提示,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及责任岗位。
标准穿透
将工作指引、操作手册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化规则,确保 “标准不打折、执行不走样”:
  • 起草环节:标准模板全覆盖:针对贸易、基建、供应链等高频合同场景,构建标准化模板库,模板中预设合规条款(如知识产权归属、违约责任)、业务标准(如付款周期、质量标准),基层单位只需填写关键信息,即可生成合规合同文本,避免 “模板混乱、条款遗漏”;
  • 审核环节:AI规则硬校验:在合同智能审查模块中嵌入标准规则,例如混改项目合同需包含 “国有股权保值增值” 条款、涉外合同需明确 “争议解决适用中国法律”,AI自动校验条款完整性、合规性,对不符合标准的内容标注风险等级并提供修改依据;
  • 履行环节:标准指标动态监测:将合同履行标准(如验收合格率、付款及时率)转化为可监控的量化指标,通过系统看板实时展示各级单位的标准执行情况,例如基建合同中 “工程验收合格率需≥98%”,若某项目未达标,系统自动预警并关联整改流程。
问责穿透
明确合同领域的“违规红线”与“免责边界”,实现“追责有据、免责有序”:
  • 清单化界定责任情形:清晰界定 “什么行为要追责、什么情况可免责”;
  • 同步化启动追责免责:在触发违规事件时,系统自动调取审核记录、履约数据、沟通台账等证据,实现 “同步受理、同步核实、同步调查、同步审议”,避免 “追责拖延、免责模糊”;

04

风险与挑战

图片
尽管穿透式监管在央企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结合幂律智能在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落地经验及行业的共性问题来看,当前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法律边界、数据治理、理念认知的挑战。仍在合同起草、审核、履行及问责等全流程中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需要不同的应对与精准破解。
法律边界挑战:穿透深度与合规底线的冲突
  • 在参股企业或混改企业中,过度穿透可能被认定为滥用股东权利,触发“法人人格否认”风险,导致承担连带责任;
  • 跨境业务中,数据回传与数据本地化要求、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存在冲突,易引发法律纠纷与合规争议;
  • “影子董事”“影子公司”等现象难以清晰界定,若总部在穿透过程中实质干预下属企业决策,可能被认定为“事实董事”,面临追责风险。
数据治理挑战:系统融通与数据安全的双重压力
  • 企业系统异构现象普遍,数据格式不一、接口标准缺失,“数据烟囱”林立,全链条贯通受阻;
  • 非结构化数据(如合同文本、沟通记录)处理能力不足,关键信息提取与关联分析效率低;
  • 数据采集与使用中,“最小必要原则”与“目的限定原则”落实不到位,存在过度采集、超范围使用问题,尤其在涉及员工个人信息与第三方商业秘密时,易引发合规争议;
理念认知挑战:理解偏差与执行惰性并存
  • 担忧“一竿子插到底”会削弱基层经营自主权,压抑创新活力,产生“等靠要”思想;
  • 对“放得活”与“管得住”的平衡把握不准,实践中易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
  • 对AI监管工具信任不足,仍习惯传统人工审核与汇报机制,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
合同管理挑战:流程断点与标准落地难题
  • 权责穿透难:跨层级、跨部门审批流程中,权责清单执行不到位,“审批悬空”“越权签约”等现象持续发生;
  • 履约监管盲区多:合同签订后易进入“黑箱”状态,履行过程缺乏动态监控,违约风险、账款逾期、交付偏差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与干预;
  • 标准执行不统一:合同审查标准在各级单位中执行不一,非标条款、违规内容屡禁不止,整体合规风险加剧;
  • 问责机制落地难:合同违规事件发生后,追责与免责认定缺乏系统支撑,证据链不完整、认定标准模糊,导致“追责不严、免责不易”。
穿透式监管的深化落地是一项涉及法律、技术、理念与实操的多维系统工程。面对法律边界模糊、数据治理滞后、理念认知偏差以及合同全周期管理中的流程断点等现实挑战,企业需在“精准穿透”与“合法合规”、“有效管控”与“激发活力”之间寻求审慎平衡。

05

下一步突破方向

图片
为切实推动穿透式监管从“理念共识”迈向“体系化落地”,结合幂律在合同管理中的实践洞察,我们建议央企从技术、制度、机制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技术驱动、制度保障、机制协同”的穿透式监管新生态。
技术突破:夯实“智能监管”的数据基座与算法能力
  • 强化异构系统数据融通能力,推动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合同系统与监管平台的接口标准化,破解数据烟囱困局;
  • 深化非结构化文本挖掘技术,提升合同、制度、沟通记录等非标数据的解析与关联分析能力,实现风险信号的精准提取;
  • 探索区块链存证与数字身份认证在合同签署、履约确认、争议溯源等环节的应用,构建不可篡改的“责任链条”;
  • 研发跨境数据合规流动技术方案,在满足境内监管要求的同时,适配欧盟GDPR等域外法规,支撑国际化业务穿透监管。
制度突破:构建“权责清晰、激励相容”的监管政策体系
  • 推动《企业国有资产法》等上位法修订,明确穿透式监管中“出资人权利”与“行政监管权”的行权边界,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法律依据;
  • 建立覆盖全集团的统一数据治理标准,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跨境传输的合规红线,落实“最小必要”原则;
  • 制定并动态优化监管负面清单与合规激励清单,明确“什么不能做”与“什么鼓励做”,激发企业内生合规动力;
  • 完善派出董事、合规官等关键岗位的权责规范,将其履职行为纳入穿透式监管范畴,实现“人”与“权”的同步管控。
机制突破:打造“总部—基层”协同治理的责任共同体
  • 明确定位:总部以"看得见但不伸手"的监管定位,以数据穿透替代权力穿透,保障基层经营自主权;
  • 容错免责:建立"合规尽职免责+违规必究"一体化程序,将容错情形清单化、场景化,让基层“敢闯敢试、合规有为”;
  • 四位一体:深化法务、合规、内控、风控联防联控,将合规成效纳入巡察、考核与干部任用体系,实现“管业务必须管合规”;
  • 螺旋上升:构建"风险预警-问题整改-问责闭环-制度优化"迭代机制,推动监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进化"升级。
通过技术、制度、机制三方面的系统突破,穿透式监管将不再停留于“监管热词”,而真正成为央企提升治理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理引擎”。

06

可复制的“央企模板”

图片
基于实践沉淀,提出"一张网、两张清单、三类探针、四项机制、五大指标"的实施框架:
图片

07

结语

图片
AI穿透式监管已成为法治央企建设的“新基建”,更是推动国资监管现代化的核心引擎。通过“风险探针+数据画像+大模型”组合将央企的制度规则、业务流程、权责边界、责任链条全面数字化、模型化、实时化,精准实现了 “制度刚性与经营活力”“总部管控与基层授权”“合规免责与违规追责” 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这一实践不仅为打造 “治理现代、经营合规、管理精益、风险可控” 的世界一流法治央企,提供了可落地、可量化、可复制的实操路径;更构建了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为新时代国资监管提质增效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助力央企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资安全、激发市场活力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往期推荐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