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穿透式监管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定位
02
AI+穿透式监管的关键技术路径
强控探针:针对虚假贸易合同、违规拆分合同等重大违规场景,构建“规则硬拦截 + 人工复核”双重机制,实现风险事前阻断。例如某央企应用后,重大违规工单发生率下降超90%,虚假贸易、利益输送等隐性风险被精准识别,从源头守住国资安全底线; 弱控探针:聚焦超时未处理、合同履约逾期、审批流程卡顿等潜在风险,系统自动触发分级预警,并通过平台推送至责任岗位、分管领导,并同步生成应对建议。实践数据显示,该模式下使用人风险处置及时率提升60%,风险闭环率稳定在94%,有效避免小风险演变为大问题。
高风险主体自动识别:实时抓取关联关系嵌套、历史涉诉记录、行政处罚频次等关键信息。例如,某央企借助该模块识别出数十家存在“股权代持”风险的合作方,有效规避潜在损失; 资信评级动态更新:结合第三方资信评估报告,担保情况、资产评估情况以及交易主体历史交易情况动态调整评级,为重大投资与合同签订提供决策支持。
制度智能问答:构建结构化知识库,支持基层员工秒级获取精准解答; 合同智能审查:融合数千条审查规则,覆盖贸易、供应链、EPC等高频场景,自动识别合同风险,以及权利义务失衡条款,审查效率提升90%。某央企年审核合同数百万份,依托该功能实现合同评审的线上化,使得评审经验能够留痕追溯的同时,还构建了企业自身合同风险的知识经验库。 风险聚类分析:对监管/风控发现的问题进行智能归类,挖掘共性风险,为规则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某央企应用后,同类问题重复发生率下降35%。
实时状态感知:将合同关键条款(如交付节点、付款条件、违约责任)转化为可监控的履约节点,与ERP、供应链、财务系统打通,实现执行过程动态可视; 风险动态监测:基于历史数据与履约行为,识别潜在违约、账期偏离、进行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并给出应对策略; 闭环优化反馈:通过合同履约阶段的风险发生情况,反哺合同模板与评审规则,形成“执行—分析—优化”的管理闭环,持续提升合同质量与业务合规水平。
03
制度与流程再造
让AI穿透“长牙带电”
权责自动匹配:根据合同类型(如采购合同、基建合同)、金额规模自动推送对应权责,例如1000万元以上的采购合同,自动触发“业务部门发起→法务部门合规审核→分管领导决策审批”的权责链路,避免“越权审批”“权责悬空”; 操作全程留痕:记录合同从起草到归档的每一步操作轨迹,包括修改痕迹、审核意见、审批节点,形成可追溯的数字化权责档案,解决“事后追责无依据”的问题; 考核自动关联:将权责履行情况(如审核及时性、审批合规性)量化为考核指标,实现“权责履行与考核直接挂钩”。
评审阶段合规前置:系统自动匹配合同对应的法律法规(如《民法典》)及企业内部合规要求,对评审阶段的非标准条款、违规表述实时预警,例如采购合同中若出现“排除相对方主要义务”的条款,系统会进行提示并提供修改建议; 履行阶段合规监控:打通合同系统与ERP、财务、供应链等业务系统数据,AI自动抓取履约关键节点(如付款进度、交付时间、质量验收),对比合同约定识别履约偏差,例如供应商未按约定时间交货,系统自动触发“履约违规预警”,推送至业务部门及法务部门; 总部在线穿透评价:总部可随机抽查各级单位的合同合规情况,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如虚假贸易合同、未批先签),一对一发送合同合规风险提示,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及责任岗位。
起草环节:标准模板全覆盖:针对贸易、基建、供应链等高频合同场景,构建标准化模板库,模板中预设合规条款(如知识产权归属、违约责任)、业务标准(如付款周期、质量标准),基层单位只需填写关键信息,即可生成合规合同文本,避免 “模板混乱、条款遗漏”; 审核环节:AI规则硬校验:在合同智能审查模块中嵌入标准规则,例如混改项目合同需包含 “国有股权保值增值” 条款、涉外合同需明确 “争议解决适用中国法律”,AI自动校验条款完整性、合规性,对不符合标准的内容标注风险等级并提供修改依据; 履行环节:标准指标动态监测:将合同履行标准(如验收合格率、付款及时率)转化为可监控的量化指标,通过系统看板实时展示各级单位的标准执行情况,例如基建合同中 “工程验收合格率需≥98%”,若某项目未达标,系统自动预警并关联整改流程。
清单化界定责任情形:清晰界定 “什么行为要追责、什么情况可免责”; 同步化启动追责免责:在触发违规事件时,系统自动调取审核记录、履约数据、沟通台账等证据,实现 “同步受理、同步核实、同步调查、同步审议”,避免 “追责拖延、免责模糊”;
04
风险与挑战
在参股企业或混改企业中,过度穿透可能被认定为滥用股东权利,触发“法人人格否认”风险,导致承担连带责任; 跨境业务中,数据回传与数据本地化要求、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存在冲突,易引发法律纠纷与合规争议; “影子董事”“影子公司”等现象难以清晰界定,若总部在穿透过程中实质干预下属企业决策,可能被认定为“事实董事”,面临追责风险。
企业系统异构现象普遍,数据格式不一、接口标准缺失,“数据烟囱”林立,全链条贯通受阻; 非结构化数据(如合同文本、沟通记录)处理能力不足,关键信息提取与关联分析效率低; 数据采集与使用中,“最小必要原则”与“目的限定原则”落实不到位,存在过度采集、超范围使用问题,尤其在涉及员工个人信息与第三方商业秘密时,易引发合规争议;
担忧“一竿子插到底”会削弱基层经营自主权,压抑创新活力,产生“等靠要”思想; 对“放得活”与“管得住”的平衡把握不准,实践中易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 对AI监管工具信任不足,仍习惯传统人工审核与汇报机制,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
权责穿透难:跨层级、跨部门审批流程中,权责清单执行不到位,“审批悬空”“越权签约”等现象持续发生; 履约监管盲区多:合同签订后易进入“黑箱”状态,履行过程缺乏动态监控,违约风险、账款逾期、交付偏差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与干预; 标准执行不统一:合同审查标准在各级单位中执行不一,非标条款、违规内容屡禁不止,整体合规风险加剧; 问责机制落地难:合同违规事件发生后,追责与免责认定缺乏系统支撑,证据链不完整、认定标准模糊,导致“追责不严、免责不易”。
05
下一步突破方向
强化异构系统数据融通能力,推动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合同系统与监管平台的接口标准化,破解数据烟囱困局; 深化非结构化文本挖掘技术,提升合同、制度、沟通记录等非标数据的解析与关联分析能力,实现风险信号的精准提取; 探索区块链存证与数字身份认证在合同签署、履约确认、争议溯源等环节的应用,构建不可篡改的“责任链条”; 研发跨境数据合规流动技术方案,在满足境内监管要求的同时,适配欧盟GDPR等域外法规,支撑国际化业务穿透监管。
推动《企业国有资产法》等上位法修订,明确穿透式监管中“出资人权利”与“行政监管权”的行权边界,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法律依据; 建立覆盖全集团的统一数据治理标准,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跨境传输的合规红线,落实“最小必要”原则; 制定并动态优化监管负面清单与合规激励清单,明确“什么不能做”与“什么鼓励做”,激发企业内生合规动力; 完善派出董事、合规官等关键岗位的权责规范,将其履职行为纳入穿透式监管范畴,实现“人”与“权”的同步管控。
明确定位:总部以"看得见但不伸手"的监管定位,以数据穿透替代权力穿透,保障基层经营自主权; 容错免责:建立"合规尽职免责+违规必究"一体化程序,将容错情形清单化、场景化,让基层“敢闯敢试、合规有为”; 四位一体:深化法务、合规、内控、风控联防联控,将合规成效纳入巡察、考核与干部任用体系,实现“管业务必须管合规”; 螺旋上升:构建"风险预警-问题整改-问责闭环-制度优化"迭代机制,推动监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进化"升级。
06
可复制的“央企模板”
07
结语
